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1111111
财新通行证
观点

“海归”为啥变成“海待”

2016年11月01日 16:39
T中
随着“海归”越来越多,试图通过“留学生”这个标签让自己快速升值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财新网】(专栏作家 陈志文)中国青年报日前报道,一位“海归”国外归来,薪酬不升反降7000元,于是海归变“海待”,一时舆论哗然。

  海归变“海待”,难道不可以吗?海归变“海待”,不正常吗?舆论之所以哗然,还是因为人们仍然停留在过去对留学生的判断上,即留学生就意味着优秀的高级人才,何其荒唐!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留学生之所以“值钱”,是因为两个因素:第一,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留学;第二,总人数很少。

  上世纪80年代的留学生几乎全是公派,优中选优。90年代开始出现自费留学生,但又是以北大清华等优秀学生为代表,他们几乎都是以全额奖学金的方式出去读研究生的,去向也基本以美国为主。直到90年代中后期,每年留学生总量仅有2-3万人。这时出去的人几乎个个是优秀人才,也很容易在当地找一份工作,出现了大量公派留学生滞留不归的现象。为吸引留学生回国工作,当时的国家教委还设有专门的留学生司,负责做留学生回国的工作,对归国留学生给予最高“礼遇”,比如在户籍上,你愿意落哪里就落哪里,无论北京还是上海。

责任编辑:张帆
版面编辑:李丽莎

观点频道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上述文章及图片。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

推荐阅读
财新移动
说说你的看法...
分享
取消
发送
注册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