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1111111
财新通行证
观点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逻辑

2014年12月02日 09:27
T中
全球气候政治从原先的“南北之分”已加速走向“大小之分”、“强弱之分”。2015年巴黎会议在即,我们显然有更复杂的局面要面对

  【财新网】(专栏作家 柴麒敏)中美两个发展中和发达世界的大国共同宣布了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最高政治决心,气候变化在继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以后再一次频频出现在中文媒体上。

  但似乎气候变化从一开始就是个舶来品,1938年全球温室效应的发现者Guy Stewart Callendar是个英国人,1958年著名的基林曲线的观测者Charles David Keeling是个美国人,奠定人类活动环境罪恶道德评判的1962年《寂静的春天》作者Rachel Louise Carson也是个美国人,反思西方经济学核心价值观的罗马俱乐部第一部报告1972年《增长的极限》作者也是一群西方人,2007年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一并因气候变化拿到诺贝尔和平奖的Albert Arnold Gore是美国前副总统,即使是我们国内的专家在表达或解释碳强度、峰值目标时所采用的名词、理论、模型和情景方法学几乎都是“拿来的”,显得总不那么自信。

责任编辑:张帆
版面编辑:王永

观点频道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上述文章及图片。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

推荐阅读
财新移动
说说你的看法...
分享
取消
发送
注册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