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1111111
财新通行证
观点

全球通胀如何收场?

2008年06月26日 20:01
T中
哈继铭:某些新兴市场经济体急剧的政策调整有可能终结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哈继铭:某些新兴市场经济体急剧的政策调整有可能终结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6月23日,在沙特阿拉伯港口城市吉达举行的国际能源会议闭幕。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出席了本次峰会。会议公报呼吁,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共同努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稳定国际石油市场。但与会各方对油价上涨的原因未能达成共识。沙特国王阿卜杜拉宣布,为平抑油价,沙特计划将原油日产量提高20万桶,增至970万桶。欧佩克其他成员对沙特的增产计划反应不一。市场也反应平平。
  6月19日晚10时后,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称发改委)突然连续发布三个文件,宣布从6月20日零时起上调成品油价和电价,同时冻结电煤价格。汽油、柴油价格每吨提高1000元,航空煤油价格每吨提高1500元至7450元。液化气、天然气价格不作调整。
  自2001年11月以来,原油价格和工业金属价格分别上涨了320%和380%(CRB金属分类指数),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其中,铜价从2001年底的每吨1470美元涨至2008年4月的每吨8700美元。2005年末和2006年初,玉米、小麦和大豆等农产品的价格亦开始上升。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某些新兴市场经济体急剧的政策调整与经济增长,有可能终结当前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主要发达经济体可能采取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也将加速这一进程。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行紧缩政策,带来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只能消除大宗商品价格面临的周期性压力;新兴经济体持续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则使大宗商品的结构性需求保持强劲。
  他预料,本轮全球通胀最终放缓之前,仍将进一步恶化。政府政策调整与经济增长可能减缓周期性价格上涨压力,但长期来看,新兴市场的需求旺盛将进一步恶化全球通胀。
  哈继铭对比了本轮通胀与上世纪70年代的通胀。他说,二者既有明显相似,也有重要不同。上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通胀均远高于当前水平。70年代后期,随着美国大幅加息,油价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下滑,导致了80年代早期的严重经济衰退。与此相比,当前,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通胀,已上升到明显无法持续的水平,持续的油价和食品价格上涨,将使最弱的新兴市场经济率先崩溃。而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通胀近期才有所抬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通胀水平的差异,反映了发达国家的能源使用效率较高,居民消费结构中食品所占比例也较低。
  他进一步指出,上世纪70年代与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原因都是供应紧张、经济高速增长产生的强劲需求,以及反映纠正全球失衡需要的美元疲软。与70年代不同的是,本轮通胀中,非欧佩克产油国剩余产能的不足,降低了全球石油产能对油价上涨的反应能力;高度能源密集型的新兴市场经济快速增长,显著扩大了它们在新增大宗商品需求中所占的份额;同时,欧元作为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崛起,欧洲中央银行又对通胀采取强硬应对措施,导致美元疲软还将持续更长时间。
  他回顾说,除了中东地区持续不断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全球自2001年以来,没有发生过重大的石油供应中断事件。过去五年来,油价从本轮低点每桶18.5美元一路攀升,但并未刺激石油供应大幅增加。事实上,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的石油产量大致维持不变。非欧佩克产油国面对高油价无力增产的现状,极大地增强了欧佩克在全球油市的影响力。
  他说,本轮大宗商品涨势起始于全球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并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活动的加速增长。毋庸置疑,它是由周期性因素引起的,这也是它与上世纪70年代通胀惟一的相似之处。70年代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还受到农作物歉收和石油危机等外生或地缘政治因素的进一步影响。随着经济增长在1974年到1975年间放缓,除由欧佩克操控的油价之外,其他大宗商品价格均随之回落。
  在哈继铭看来,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发展中国家在其中所起的作用。2001年以来,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增长和大宗商品消费中,扮演了日益重要的角色。近年来,石油需求增速超出了供应增速,中国等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成为推动需求上升的主力。2007年新增的全球石油消费中,中国占了36%。考虑到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中印两国人均能源消费仍处于低水平。未来,经济的迅速增长,意味着那里的人均能源消费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而且,发展中国家实行的能源政策,也扭曲了它们的石油需求。一般来说,石油出口国得益于有利的自然禀赋,可以将国内成品油价格维持在较低水平,而石油进口国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经常将成品油价格定得较高。但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对国内成品油实行限价措施,令国内价格不受国际油价变动影响。该政策往往降低了国内需求对能源价格变化的敏感性,并阻碍能源效率的提高。中国作为一个石油进口国,却将成品油价格人为控制在较低水平,甚至低于一些石油出口国,这样的价格政策有损于中国自身利益。■


版面编辑:运维组

财新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愿转载,请发邮件至hello@caixin.com,获得书面确认及授权后,方可转载。

推荐阅读
财新移动
说说你的看法...
分享
取消
发送
注册
 分享成功